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5|回复: 1

东南融通之殇(软件企业思考系列之一) - 第3页 - 金融行业 - ITPUB论坛-专业的IT技术社区

[复制链接] |主动推送

285万

主题

285万

帖子

855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8553712
发表于 2022-9-11 08:22:2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原帖由 hbrown 于 2011-8-23 14:54 发表

所以,在去年,在业界,当大家问起那些仙人的去向,你说东南,那肯定就对了80%。是,金融IT,什么最值钱,人才。但那种能说会道却不能去项目里的人,每个公司有10几个足够了,而不幸的是,似乎整个业界的这种仙人都去了东南。
其实,这才是东南崩溃的最大原因,而这点,恐怕连东南的老板都没认识到。
仰慕敬佩个……说明还是他们管理者比较喜欢这种嘴皮子功夫了得的大仙,跟当初某总在西安类似
原帖由 家住海淀 于 2011-8-23 14:24 发表

对东南我没有关注的那么早,也就是和他们的叶总聊了一次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米国上市公司呢,堂堂一个主管一方业务的副总,竟然那个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,也确实让人汗颜。
那是包工头一个。烂香蕉一只。
原帖由 hbrown 于 2011-8-23 15:44 发表

而看了楼主为东南辩护的帖子,只能让我想起一句流行语---“点背不能怨社会”。
先说说国内的市场环境。什么回扣呀之类的,中国公司在做、美国公司也在做,而且做的正大光明,想想当年的建行王张两行长,就知道,这种回佣甚至是国际通行的。咱就算不是国际通行,起码也是中国所有的公司都遵守的潜规则,怎么到了退市时,东南就埋怨起这点来了,要知道,在美国上市的IT公司不是东南一家。其实每家公司都要计算商业利润,在一个什么价位,提取多少,本来就是定的。也许东南就是要合同额而不要利润,所以给的格外多吧,但东南也因此能够拿更多的单子,什么种子结什么果。这点,东南真的不能抱怨,反而是业界经常报怨东南拿单的手段。
再说说并购,宇信的大单并购也不少。但是人家是在整合产品线,建立全线产品。宇信与易诚的合并,为宇信带来了拳头产品网银和CALLCENTER(科蓝的问题让宇信在这方面的优势更盛),然后又通过易初、润信的收购,带来了核心、信贷、管理这样的全线产品。虽然问题不少,但是这几个是实实在在的收购,实实在在的内功。而东南有什么,列出来的这些公司,到底如何拼图,东南管理层有一个全盘的想法吗?起码俺没看出有什么长线产品可以整合,而现在,则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。
再说人员外包的利润。东南和宇信(鸿泰)都是靠给建行做服务起家的,而东南尤其如此,可以说,如果没有建行厦开,就没有东南这家公司。直到现在,外包服务仍然是这些公司的稳定的利润来源。当然,随着各家公司都在派人打入这一块,利润的来源逐渐缩小。但是,这难道不是几家公司的问题,在厦开,东南、宇信、高伟达互相拆台,项目组成员可能随时变换公司又重新进入客户现场,弄得建行最后不得不做出规定,同一个人如果离开项目组进入另一家公司,就不允许再回到项目组。这算什么策略,而这一问题,作为本地的庄家,东南难道不是有最大的责任。这就叫打烂仗。外包,其实是建立项目团队的最佳方式,建行里面,要业务有业务,要技术有技术,绝对是培养公司中生代的绝佳场所,而现在,大家想的只是那不到25000的人月钱。
无论是产品,还是团队,还是主营业务,或者是并购战略,俺都没看出东南有什么明确的策略,倒是从每个行动中,都能够看到过去那些失败案例的痕迹,这样的公司不退市,那可真只能说,美国人的钱,真是太好骗了。
支持,帮顶,补充三句:
自作孽不可活;
先损人,终害己;
跟美国鬼子玩猫腻,先交学费、餐费,医药费、丧葬费自理!
原帖由 hbrown 于 2011-8-23 14:54 发表

东南融通这两年的扩张充满了戏剧性,一直是被同业们所围观的。
其实从金融IT发展以来,就不断地出现那种,似乎要将所有的从业人员都收归账下的公司,上世纪里面有中联、长天,而本世纪开始则有方正奥德、和黄中联,甚至2008年时的宇信似乎也有这个倾向,几乎每隔上三年,就会出现这么一家公司。而被业界称为“钱多人傻”。而这些公司里面,又加了一位,就是东南融通,而且我认为东南融通,也许是这里面最弱的一个,因为其它的公司都是有全线产品,也曾经在某个时期确实有强力的利润点的。
这些公司在当时的战略就是认为市场一片大好,公司一片大好,除了缺人之外,没有任何的困难。于是招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招人。一批新人的工资都会高过老人,甚至老人负气辞职之后没有合适工作又回来了,工资也会涨一大块。
所以,只要有点经验,都会知道这些公司的十八个月后的结局,那就是全面崩溃。就这一点而言,东南也只是在重复历史而不是创造历史。
为什么会这样。其实关键点还是出在前面的问题上。软件项目、产品和团队是相结合,一个成熟的团队,不要求所有的人都有很高的技术,只要配合好,一个项目往往只要6、7个人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,而一个不成熟的团队,则可能人力增加1倍,仍然无法完成,而且这些人的成本可能远高于原来那种成熟的团队。其实这就是问题所在,但是项目经理是不会把人员的技术问题作为理由的,一般都会说,项目人员太少,工作量太大,而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所看到的,也就是项目的问题,然后就开始招人。但是,招来的人派到项目里,项目经理并不了解,只能根据介绍和初步印象来分活,最终却有太多不合格的人进出项目,进而让项目继续拖期。这其实就是项目微观环境的马太效应。
东南的项目,俺们所见到的,评价都不高,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,就是人员变动十分频繁,人员素质不高。当然,这个并不是致命性问题,因为各大公司也都是如此,只是程度的问题,所以项目还可以继续做,问题总会有,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,有时候只要收缩一下项目,将公司的人员集中一下即可解决。实际上,2009年后的宇信就是这么做的,所以,它能够从2008到2009年的强力扩张的后遗症中解脱出来,继续生存下去。
东南的致命问题,是在扩招中,不但招入普通技术人员,而且招入了很多团队,这些团队,则是业界最有名的吃钱机器。我们就是业界很出名的teredata被东南挖角来分析吧。NCR的TD团队,本身就是薪水很高的,福利待遇也是业界很出名的,而就是这样一只团队有80多人被东南挖走成立了东南的TD团队。我很不清楚东南想做什么,因为国内市场,TD由于产品价格过高,始终只局限于全国性银行,而在省级行和沿海行的推广,面临着很多重实效行的质疑。东南拿过来这个团队,实际上是在每个人的薪金大幅增加的基础上的。可以说是一个天价团队,但是这个团队过来,做的仍然是以前的单子。
实际上不单是TD团队,TD团队毕竟算是国内的独一份。实际上东南在去年的扩招中,对于团队收购,都是以很高的价码,甚至两年的人就能给到上万,5年的人可以给到1万5以上。这些团队实际上就是吃钱的机器。当年,在宇信,有所谓土鳖和海龟之争,海龟瞧不上土鳖,觉得这帮人没文化,而土鳖则更睢不上海龟,因为这群人除了嘴就没有任何能给公司制造利润的地方。当然,从去年开始,这种斗争结束了,因为海龟们都去东南了。可以说,其实到去年,宇信就认识到某些团队的问题,所以去年有个帖子里面列出的大量管理人员去职,有很大一部分,是宇信的内部整合,有些人,其实就是礼送出境。
所以,在去年,在业界,当大家问起那些仙人的去向,你说东南,那肯定就对了80%。是,金融IT,什么最值钱,人才。但那种能说会道却不能去项目里的人,每个公司有10几个足够了,而不幸的是,似乎整个业界的这种仙人都去了东南。
其实,这才是东南崩溃的最大原因,而这点,恐怕连东南的老板都没认识到。
自从西北不通出事之后,我就一直关注它的发展,看了许多相关的文章。
通过拜读了您的文章,感觉第一,你应该不是西北不通的局内人,西北不通真正的原因应该不仅如此,不知谁能从内部管理方面再分析分析。第二,这一系列分析,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最精辟,深刻的,有机会连萎粥,真大私真应该好好看看。
局外人看东南,瞎说。在BI项目中,相当比例的项目用得是BI.Office。因为国内银行用的BI工具,除了Cognos,就是BI.Office,外加已经过时的Hyperion。大连银行的报表平台就是用BI.Office做的,建总行是Cognos+BI.Office的组合,还有招行、广发、光大、民生、兴业、农行等大行都在使用BI.Office。其实除了在东南,还有些业内其他公司也在用BI.Office。BI.Office在东南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,甚至已经获得了海外客户,并为此开发了英文版,开发了iPad/iPhone移动版。只可惜东南出来这么大事件。
原帖由 hbrown 于 2011-8-23 15:13 发表

东南融通有个最有意思的地方,就是说自己有什么什么的产品。
但实际上呢。我们看看东南最得意的产品收购。菲耐特做了一套Bi-officer,号称“平民的数据仓库”,我们2004年与菲耐特直接竞争时,就曾经受到这个产品极大的压力,但是,到现在,我们却发现,这个产品,在东南融通,却只是出现在产品介绍中,实施中,那是肯定见不着。无论是中信银行的项目、还是大连银行、或者是建总行的管理项目中,都没有发现过这个产品的影子。东南说自己有产品,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普元EOS作为框架,看到宇信弄出自己的RIDE作为门户,可是东南那套曾经很先进的bi-officer在哪里?
没在东南融通呆过,但接触还是蛮多的,在项目中PK过,过去的一些同事,有去东南融通的,也曾接到过东南的电话。
作为一个在金融IT行业沉浮十几年的老人,只是想通过东南融通的情况,说一下自己的感受。其中的很多问题,并不只是东南存在,别的公司都存在。其实东南最致命的,是在盲目扩张下的招人策略。
金融IT企业,能活的长久,不是因为规模大,而是因为成本低。金融IT的特点,是市场十分固定,不存在拓展的空间。全国的银行就是那些家,大家的势力范围基本确定,利润率也固定。由于客户也就是400家左右,因此单子的数据受中国的金融监控政策影响很大,每隔三四年,就会有一个单子很少的年。金融IT企业的主要成本就在人员薪金这一块,因此遇到小年,那些小企业容易挺过来,而那些希望以扩大人员规模来增加市场份额的企业,往往会在小年景中就会崩盘。
东南的问题,是在于,它竟然是在一个正常年景里崩盘的。当然这里面,有美国公司的因素,但即使没有美国公司,以他现在的招人策略,崩盘也不过延迟上一年左右。当然,那种情况下,他仍然可以活着,就象现在的长天、中联、奥德等公司一样。
hbrown应该是宇信or高伟达之类的,虽然分析的较客观,但行文语气上明显有BS东南的嫌疑。感觉东南突然成了暴发户,然后大家潜意识里都嫉妒。就像看到贪官倒台,我们欢庆时本质的想法都是我怎么就贪不上呢。想载跟头还得有能力爬的上去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5

主题

3万

帖子

6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62629
发表于 2025-7-6 14:12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http://tuchkas.ru/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

GMT+8, 2025-7-15 04:25 , Processed in 0.197684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